抢占公共资源
创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第一步,就是发现、发掘和抢占公共资源,包括产地资源和品类资源,将其“据为己有”。即将产地和品类资源“企业化”,出于产地,高于产地,占据品类,打自己的品牌,做产地和品类的代表。
以快制胜做老大
这涉及到多个方面,一个是做事的态度,是不是够果敢坚决,一个是看事的眼光,是否够独特是否能把握准。一旦农产品品牌定位、策划、设计出来,就要从多个媒体渠道进行推广,尽快的将区域品牌呈现出来,占领高地。
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
单纯的农业产品没有文化意义,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出现弊端,始终走不进消费者的心中,这就是缺乏文化意义。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来到厨房餐桌,要想卖得多卖得贵卖得持久,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,使品牌增值。因此,挖掘、打造、提炼和传播与食品相关的文化价值成为创建品牌的必需。
内在品质差异化、外在化
特别的品种有的会带有独特的外在差异性,这是这类地域特产备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之一,甚至为此津津乐道。营销者要擅于将这些产品独特的差异性与品牌相连,使之成为自己品牌的特征,像标志标签一样成为消费者辨识这个品牌的依据。
外在形象品质化、差异化
要设法让产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现出差异,用外在形象彰显和提升内在价值,即内在品质外在化,外在形象品质化、差异化,这就是品牌和产品形象的塑造。
创建领先或者独特的标准
在品类或者行业中,创建领先或者独特的品类或者行业标准,引领行业,甚至引导国家标准的形成,取得先手,让竞争对手沦为跟进者、模仿者,或者为消费者树立一个评判产品的“主观”标准,从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时提供依据,这是在农产品抢市场、做老大、做品牌的有效法则。
杂交创新
杂交创新就是指大胆借鉴、叠加、互补和融合其他行业的优秀思想、资源、技术、模式和方法,从而催生出全新的产业、品类(产品)或者营销思路,获得竞争优势,实现突破。
深加工,让产品彻底与众不同
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市场,常见的产品其产品价值和附加值都低,越是生鲜食品,同质化越是严重。常规的想法是,这样的产品放到市场里唯一可以拼的只有价格了,结果,谁也卖不出好价钱。
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。
受传统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,大部分生产企业及生产经营者,生产产品多,运作品牌少,对品牌重要性及必要性认知不足,还未意识到品牌对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值的影响力,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不高,保护意识薄弱。
农产品品牌形象不突出。
农产品品牌面对消费者所呈现的整体形象,包含诸多细节,如品牌整体定位、外部符号名称、包装设计等。品牌定位上,有些品牌定位过高,超出产品自身功能范围和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,有些品牌定位过宽,反而引起消费者的怀疑。
农产品品牌层次不高,技术含量缺乏。
大部分农业品牌产品都是初加工产品,科技含量低,农产品种植、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,保鲜、贮运、加工环节相对滞后,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,对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,品牌附加值少,无法体现农业品牌优势,很难形成市场竞争力。
农产品非标准化生产。
非标准化生产决定农产品品质的不稳定性,国内目前除部分公司、合作社及先进村镇采取订单农业的做法,严格提供符合订单要求的标准农产品外,绝大部分生产者的生产模式不能达到标准化,而农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将大大影响消费者的口碑评价,从而动摇农产品品牌的根基。
农产品品牌经营理念落后。
经营品牌与经营产品不同,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主要来自于对产品品质的认同,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则更多来自于对品牌文化的认同。品牌文化是随着品牌的发展积淀形成的价值观、理念和个性等,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,需要农产品生产企业不懈努力
品牌建设推广营销不持续,影响力有限。
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,很多品牌仅仅是注册,缺乏后续有效地宣传。不少地方把农产品品牌建设搞成了面子工程、形象工程,止步于方案公布、LOGO 出街、广告语上墙。战略不落地,方案悬半空。经历了短期的热闹之后,有的归于寂静,有的乱局出现。
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。
根据国际通行标准、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生产需要,制定、修改、完善品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,做到“有规可依”。制定完善的农业投入品管理、产品分等分级、产地准出、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,制定简明实用的操作手册
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。
一方面,推行农产品条码制度(产品准出证明或二维码标识)或视频追溯系统,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,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、产品流向可追踪、储运信息可查询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