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名字IP差异化
毕竟名字会随着时代周期而发生变化,市面上拉面说、小仙炖、王饱饱、钟薛高、三顿半、水茫茫果汁等正代表新物种的崛起。

细化轻量化
竞争成熟的大类目中市场需求也是最大,新品牌可以从大品牌看不上或相对薄弱方面入手,在一个领域攻破后有部分用户量,然后再铺设渠道,也是当前主流的方法论。

充分运用撩汉思维
喝过三顿半咖啡的朋友一定忘不掉它文艺包装,提起江小白你肯定会想起它的文案风,说起小仙炖你会想到燕窝即食化,加上网红种草,成功将燕窝窠臼的场景变得有趣化。想起钟薛高,你或许会觉得它脑洞清奇又高逼格。

思域冷启动新品牌
我并不推崇所谓高举高打方式重精力做投放,毕竟新品也需要迭代,它包含口感、视觉包装等,我也看到很多品牌初期创始人拍板后就不再迭代,这是非常传统的思维。

试用活动是你的第一批种子用户
在试用后也可以邀请伙伴们帮忙转发链接,打卡发朋友圈,邀请更多人免费参与互动、品尝,这样商品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散。

去你的目标场域里面找KOC
比如邀请他们成为品牌体验官让他们免费体验,然后撰写体验心得,如果觉得好可以进行自媒体、朋友圈售卖,给予适当的奖励。

新电商渠道以及KOL
当然投入京东天猫店就涉及到运营及推广,一般开起来加上运营人员,一个月成本也在不少。如果在预算范围内可以考虑,当做一个销售获客渠道不是不可。

跨界与联动的合作
对于小品牌之间的合作是否出圈取决于创意和内容,合作中根据联名的规模可以进行些适当的外围投放。

听觉营销还属于占山为王的阶段
并且当一个视觉符号被强势品牌占据之后,他的相关变形是会产生联想和嫁接的。比如说:阿迪是三条杠,你如果用四条杠作为视觉识别,大众依然想到的是阿迪,认为你只是阿迪的山寨货而已,但听觉识别系统现在还少有这方面干扰。

听觉系统具有非独占性
不同于视觉广告,你在看一个广告画面的时候就无法同时观看另一个广告信息,但听觉系统不同,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景,同时接受多种声音信息。也就是说视觉具有排他性的,而听觉系统具有非独占性。

听觉更能打造品牌符号的记忆点
以电台广告为例:如果是语音播报广告文案信息,通常会难以让人记住,而听觉识别系统能够帮助品牌建立识别性。而如今遍地的知识付费、有声读物等音频内容的兴起,无疑丰富了音频广告的投放场景。

足够简短,辨识度高
声音的识别度就好比产品的外包装,外包装要解决的问题是——如何在货架上的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,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。

符合品牌调性选取声音
声音符合品牌调性听上去很虚,但是只要了解人感官的通感特性就不难明白了,听觉也能调动你的特定情绪。

念出品牌名的声调
类似于直接用品牌名做字体logo,从以往的康佳等传统品牌,到如今的京东等新兴品牌都通过给品牌名一个调子,来作为听觉识别的符号。但这往往更适用于两个字的品牌名,否则会显得较长。

创作的特定音乐
比如:因特尔、麦当劳、肯德基、可口可乐等传统大品牌都是用特定音乐作为识别,而且往往都是从热门视频广告中衍生发展而来的,前期的品牌打造更依赖于大规模硬广投放,更适用于日用消费类产品。

产品本身的音效
许多听觉识别系统是根据产品本身音效演化而来的,通过用户长期使用自然产生了品牌的联想。如:听到寻呼机的声音就想起QQ的新消息提醒声,听到来福枪的声音就想起了微信摇一摇,电子车锁解锁的声音就想起摩拜……